- 杨博茜;刘艳萍;
从理论角度出发,构建了“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治理绩效”的分析框架,基于2014—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的影响;并从城乡之间、乡村之间视角,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治理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同时,针对处于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不同阶段的乡村,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影响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促进了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2)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在两者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3)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4)门槛效应显示,由于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的不同,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因此,要加快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设计发展路径与治理策略,不断提升我国乡村的治理效能。
2025年08期 v.37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陈静漪;周灼华;
阐述了农业新质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指出人才在提升数字农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全球农业竞争话语权重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主体困境、教育失衡、政策碎片化、社会力量失位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政府主导做好“激励—保障—约束”三位一体工作、在地化分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涉农院校革新教育体系、社会力量提高参与度等数字人才培养的协同路径,旨在为农业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8期 v.37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王秀丽;田志宏;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补贴政策的出台背景、演进过程及具体措施,梳理了2004年以来我国政策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和支持强度的变化,重点剖析了政策实施的效果。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已从追求扩大政策覆盖面向突出政策侧重点转变,政策目标更加精准化。从政策实施效果看,大多数学者认为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提高农户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稳定粮食产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单项政策作用来看,价格支持政策在增产增收和稳定粮食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入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了农户收入,投入品补贴政策通过补贴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户生产投入量,实现了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作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转移了农业生产损失,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背景下,应持续推动政策种类由“政策面”向“关键点”转变,加快“黄转绿”“黄转蓝”的转箱过程,同时根据农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单项政策的政策目标,以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2025年08期 v.37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