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园林园艺

  • 苦瓜不同基因型、组织及发育阶段皂苷的变化特征研究

    宁宇;戚仁洁;刘静;刘之洋;练华山;刘正鲁;吕珍璐;罗志丹;徐海;陈龙正;

    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各基因型苦瓜和组织的总皂苷种类及部分单体在各发育阶段的含量,探究苦瓜不同基因型、组织及发育期对其皂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为苦瓜药用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11份不同苦瓜自交系果实的皂苷含量为0.18~1.60 g/100 g,其中MC_6的皂苷含量最高;自交系MC_(10)的6种组织中以花的皂苷含量最高,达到了1.023 g/100 g,茎的含量最低。(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从苦瓜果实中检测到皂苷单体为G、K、L、I、F1,叶片中检测到皂苷单体为G、K、L和I,种子中仅检测到皂苷单体I和C。(3)随着苦瓜果实发育的不断成熟,皂苷单体G和K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皂苷单体G含量的峰值出现在幼果期,而皂苷单体K含量在商品果期达到最高。

    2025年08期 v.3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嫁接技术在甜瓜抗性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王曼曼;冯路路;张惠敏;闫洪朗;王康;

    甜瓜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调整种植结构、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促进三产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甜瓜在生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挑战,而嫁接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性改良手段,能够显著提升甜瓜对病虫害、干旱、盐碱和极端温度等逆境胁迫的耐受能力。通过梳理甜瓜嫁接砧木的种类、嫁接苗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嫁接技术对甜瓜抗性机理的影响等研究进展,总结了嫁接技术在甜瓜抗性改良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

    2025年08期 v.37 8-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大丽花原生质体PEG介导融合条件优化研究

    周静;杨冬;葛思怡;周锦民;田震;魏怡;田洋波;吴学尉;

    以帝王大丽花(Dahlia imperialis)和皇家牛奶咖啡(Caféau Lait Royal)的叶片及花瓣为试材,系统优化PEG-高Ca2+高pH法诱导的原生质体融合体系。结果表明:当原生质体密度调整为3.0×105个/mL时,叶片原生质体经30%PEG-4000处理、花瓣原生质体经20%PEG-6000处理,均处理25 min后,添加高Ca2+高pH溶液,常温静置10 min,原生质体的平均融合率可达15.57%;不同来源原生质体的PEG融合结果显示,大丽花原生质体融合率可达到5.70%。研究结果首次揭示大丽花不同组织来源原生质体对PEG分子量及浓度存在特异性响应,建立的差异化参数体系可为异花授粉作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8期 v.37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作物科学

  • 赣南地区发展冬作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长生;李梅;范呈根;刘小全;欧阳卫卫;徐晓娟;徐媛;陈金林;邹泽锦;刘跃清;

    结合赣南地区发展冬作马铃薯产业在气候特点、土地资源、区位条件、市场前景以及发展机遇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该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做好马铃薯产业布局的市场调研、规避极端天气影响、注重配套技术集成、提高采收机械化水平、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赣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v.3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和DTOPSIS法的豫南地区紫云英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与筛选

    张琳;丁丽;杜光辉;魏一苗;程捷;张丽霞;聂良鹏;史鹏飞;刘耀;申培林;祝孔馨;吕玉虎;

    为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的紫云英新品种,为紫云英品种推广提供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法、DTOPSIS法对11个紫云英品种的10个主要性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中,排序前5位品种依次为信紫3号、信紫2号、宁波大桥、闽紫8号、湘紫4号;DTOPSIS法排序前5位依次为信紫3号、信紫2号、闽紫8号、宁波大桥、湘紫4号;种子产量排序前5位品种依次为信紫3号、信紫2号、弋江紫、信紫1号、闽紫8号。综合3种方法可见,信紫3号、信紫2号、桂早紫1号排名稳定,其余品种综合评价的位次存在差异。各参试品种种子产量排名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DTOPSIS法排序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和0.764,表明2种分析方法均能反映紫云英品种的优劣。其中,DTOPSIS法Ci值最大差异率达81.59%、区分度为0.6890,其区分能力要优于灰色关联度法。依据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初步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的高产紫云英品种为信紫3号、信紫2号、弋江紫。

    2025年08期 v.37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玉溪元江干热平坝区雪茄烟叶适宜栽培技术研究

    王玥;李荣友;钱程杰;严思杰;欧全;卜令铎;董军忠;高亚明;朱迎旭;苏玉龙;

    以云雪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移栽密度、施氮量和留叶数3种试验因素对玉溪元江干热平坝地区雪茄烟生长发育、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密度20250株/hm~2+施氮量150 kg/hm~2+留叶数16片/株的栽培技术组合最有利于雪茄烟旺长期的生长发育,各处理之间雪茄烟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差异不明显;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和施氮量、适当减少留叶数既有利于雪茄烟叶形成更协调的内在化学成分,也有利于提升雪茄烟叶的产质量。综合考虑,建议元江县干热平坝区采取移栽密度22500株/hm~2+施氮量210kg/hm~2+留叶数14片/株的栽培技术组合,更有利于该区雪茄烟叶产质量的提升。

    2025年08期 v.37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土壤肥料

  • 羽扇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黄星瑜;张亚;朱安繁;黄小龙;刘毅;孙玉平;叶祖鹏;汪咏;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开展了2年的田间试验,共设置羽扇豆还田(M)和施氮(N)2种施肥方式,其中M处理设置羽扇豆还田量0、18.0 t/hm~2共2个水平,N处理设置0、90、135、180、225、270 kg/hm~2共6个水平,分析了羽扇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羽扇豆还田后,水稻的有效穗数、总粒数和千粒重均得到了提高,羽扇豆还田18 t/hm~2配施135 kg/hm~2氮肥(MN_(135))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MN_0(CK_2)处理提高25.6%~34.0%。羽扇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MN_(135)处理的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最高,分别较CK_2分别提高35.4%~90.2%、31.4%~39.1%和10.6%~15.0%。综合考虑,羽扇豆还田18 t/hm~2配施氮肥135 kg/hm~2为最优搭配组合,可作为水稻持续稳产丰产与土壤养分提升的推荐施肥模式。

    2025年08期 v.37 42-4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不同肥力梯度对红壤地春播青贮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彭旭艺;徐桂花;高朝煜;刘水华;顾瑶;黄栋;刘继明;

    以不施肥作为对照(CK),设计了复合肥(C_1~C_3处理分别为300、525、750 kg/hm~2)和尿素(N_1~N_3处理分别为150、300、450 kg/hm~2)双因子正交试验,利用土壤微生物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配施方案对红壤地青贮玉米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功能菌群结构的调控影响。结果表明:在细菌多样性中,C_2N_3处理的Shannon指数较CK显著下降,C_2N_2、C_1N_3处理的Simpson指数较CK显著下降,C_1N_3处理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C_3N_1、C_3N_3处理;在真菌多样性中,C_2N_2处理的Chao1和Shannon指数分别较C_1N_2、C_3N_2处理及CK显著升高;在群落结构差异上,细菌PCoA分析显示施肥处理与CK差异显著,真菌中C_3N_1处理与C_1N_1处理形成独立聚类;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优势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主导。LEfSe分析显示:酸杆菌门在C_3N_3处理富集,变形菌门在C_3N_1处理富集,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在C_2N_3处理富集,红色杆形菌(Solirubrobacter)在C_1N_1处理富集;真菌中青霉菌属(Penicillium)在C_2N_2处理富集,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在C_3N_2处理富集。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细菌(Tax4Fun)中施肥组中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异型生物质降解等功能显著富集;真菌(FUNGuild)中以腐生型及病理—腐生混合营养型为主。综合来看,复合肥(525 kg/hm~2)与尿素(300 kg/hm~2)配施为红壤区青贮玉米的最佳施肥方案。

    2025年08期 v.37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植物生理

  • 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金花菜种子萌发及其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柯维忠;曾芷仪;

    以上海金花菜为试验材料,使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并在PEG-6000阈值的基础上,分析在MS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0%、0.1%、0.2%、0.4%、0.8%、1.6%的GABA后金花菜种子萌发及其试管苗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5%PEG-6000干旱胁迫下,金花菜种子无菌萌发苗和试管苗的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有利于促进WRKY转录因子、蛋白TIFY 8、转录因子MYB13、NAC转录因子47、ABC转运A家族成员7、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2和乙烯反应转录因子ERF110等基因的表达;在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0.2%和0.4%GABA有利于提高金花菜种子无菌萌发苗及其试管苗的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以及降低其MDA含量,也有利于促进金花菜种子无菌萌发苗及其试管苗WRKY转录因子、蛋白TIFY 8、转录因子MYB13、NAC转录因子47、ABC转运A家族成员7、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2和乙烯反应转录因子ERF110等基因的表达;在5%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的GABA,金花菜种子萌发苗和试管苗的生长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基因表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外施0.2%和0.4%GABA能有效提高干旱胁迫下金花菜种子和试管苗抗旱性,可将其应用于提高金花菜抗旱性的实际生产中。

    2025年08期 v.37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GABA的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

    吴琼;王雷;李瑶;孙尧;孙鑫;付荻;薛佳莹;黄国庆;王丹丹;张雨菲;

    氨基丁酸,又称4-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GAB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其在不同的物种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GABA在动物中主要发挥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对大脑有镇静作用,能降低动物的血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能提高其抗逆性;在微生物群体中能提高其抗性和孢子的萌发率。因此,如何提高植物中GABA的含量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为此,综述了GABA的生物功能及其代谢途径,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植物中GABA的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3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资源环境

  • 干旱区城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评估及模拟——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王新;菊春燕;

    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探究了其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乌鲁木齐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格局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生态韧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呈现出“中心城区低、外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韧性的高低与城市扩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绿色空间是生态韧性的主要贡献景观。(2)在自然发展情景下,乌鲁木齐市的生态韧性水平相对均衡,但整体韧性水平有待提升;在城镇发展情景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显著,导致生态韧性水平大幅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生态保护情景下,通过强化生态保护措施,乌鲁木齐市的生态韧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极高韧性区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提出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限制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保护绿色空间和自然景观、推进生态修复等策略。

    2025年08期 v.37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典型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壤侵蚀耦合协调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焦欢;龙霞;郭强;柳旭蕾;李辉;申思;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对象,建立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指标权重,开展耕地障碍因子分析、土壤侵蚀评价以及耦合协调研究。结果表明:(1)江津区中等级别的耕地面积占主导地位,占比达77.61%,耕地质量等级整体呈中等偏高的趋势,且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合特性。(2)准则层中地学特征、土壤特性、植被生长的障碍度均大于45.00%,对江津区耕地质量的阻碍作用较为突出;指标层中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排水能力、土壤水分指数的障碍度均大于50.00%,是江津区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3)江津区土壤侵蚀状况总体较好,微度及以下侵蚀面积占比为84.65%,侵蚀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侵蚀较严重区域集中在北部区域;江津区耕地质量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总体处于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

    2025年08期 v.37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农业气象·智慧农业

  • 1985—2022年山南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普布多吉;旦增益嘎;周刊社;史继清;张东东;

    基于西藏山南农业气象观测站1985—2022年的冬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山南冬小麦生长季气温上升明显,最高气温增速达0.42℃/10 a,日照时数增速达67.12 h/10 a,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降幅为0.36%/10 a,尤其是当年12月至次年3月下降显著。冬小麦生育期天数呈阶段性变化,营养生长期(出苗至分蘖期)延长了8.49 d/10 a,而营养生殖生长期(分蘖至抽穗期)和生殖生长期(抽穗至成熟)分别缩短了6.32、3.01 d/10 a。关键生育期气象因子变化明显,如越冬期最低气温下降了0.11℃/10 a,可能会增加冻害风险;灌浆期相对湿度大幅上升了20.67%/10 a,会影响籽粒品质和产量。全生育期缩短了0.84 d/10 a,成熟期提前了5.92 d/10 a,可能与温度升高及光热资源优化有关。

    2025年08期 v.37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苏州市大田种植无人化农场实施路径研究

    徐婷婷;宋亮;卫娜;史云;卢学鹤;张海东;

    无人化农场作为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为了契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目标,基于实地调研与典型案例分析,系统梳理了苏州市大田种植无人化农场的建设现状和实践成效,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落地难、经济回报周期长、人力适配不足、数据孤岛壁垒等问题,从资金模式创新、技术适配性优化、数据标准统一和人才生态重构4个方面阐述了推动大田种植无人化农场发展的具体路径,以破解智慧农业发展的困局,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苏州范式”。

    2025年08期 v.37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农业经济·三农研究

  •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影响研究

    杨博茜;刘艳萍;

    从理论角度出发,构建了“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治理绩效”的分析框架,基于2014—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的影响;并从城乡之间、乡村之间视角,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治理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同时,针对处于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不同阶段的乡村,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影响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促进了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2)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在两者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3)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4)门槛效应显示,由于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的不同,数字经济对乡村治理效能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因此,要加快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设计发展路径与治理策略,不断提升我国乡村的治理效能。

    2025年08期 v.37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农业新质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陈静漪;周灼华;

    阐述了农业新质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指出人才在提升数字农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全球农业竞争话语权重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主体困境、教育失衡、政策碎片化、社会力量失位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政府主导做好“激励—保障—约束”三位一体工作、在地化分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涉农院校革新教育体系、社会力量提高参与度等数字人才培养的协同路径,旨在为农业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8期 v.37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研究进展

    王秀丽;田志宏;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补贴政策的出台背景、演进过程及具体措施,梳理了2004年以来我国政策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和支持强度的变化,重点剖析了政策实施的效果。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已从追求扩大政策覆盖面向突出政策侧重点转变,政策目标更加精准化。从政策实施效果看,大多数学者认为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提高农户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稳定粮食产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单项政策作用来看,价格支持政策在增产增收和稳定粮食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入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了农户收入,投入品补贴政策通过补贴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户生产投入量,实现了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作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转移了农业生产损失,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背景下,应持续推动政策种类由“政策面”向“关键点”转变,加快“黄转绿”“黄转蓝”的转箱过程,同时根据农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单项政策的政策目标,以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2025年08期 v.37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