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 小麦×豌豆遗传物质转移的研究

    李忠娴,张思文,孙崇荣,易豪雄,罗林广,肖运萍

    本研究对小麦×豌豆反复试验,重复观察豌豆花粉物质在小麦上的有性过程,并以豌豆DNA直接导入小麦为验证,结果均可重复,并获得大量能真实遗传的新类型种质资源。针对后代各种性状的变异,作者进行了细胞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研究,以及受精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与豌豆的超远缘杂交,后代确实存在父本豌豆的遗传物质,乃通过有性转移过程导致后代遗传变异。

    1992年02期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8 ]
  • 红壤旱地红麻亩产熟麻250公斤栽培技术优化数学模型的研究

    黄完基,李启明,熊俭生,李木英,朱小羊,尹继忠

    本研究用不同肥料配比和不同密度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并用计算机模拟,求得各指标的四元二次方程和各指标的最佳方案,对主效和互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具有理论与实验意义的结论。以1号方案为最佳,2、3号方案与1号方案相差不大,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1992年02期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3 ]
  • 几种脲酶抑制剂抑制作用的室内培养与盆栽试验——Ⅰ 室内培养

    罗奇祥,J.R.Freney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比较了不同脲酶抑制剂NBPT[N—(n—butyl)thiophosphorictriamide]。PPD[Phenylphosphorodiamidate]、DAPB[N—(Diaminophosphinge bengamide]、AHA[Acetohydroxamic acid]在淹水土壤条件下使用不同用量(1%、2%、5%、10%)抑制尿素水解的能力,同时研究了NBPT不同施用方法以及通氧和采用双氧水预处理对抑制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在脲酶活性强的土壤中以PPD抑制效果较好,但抑制持续时间不长(2~4天),且不同浓度间差异大,其它抑制剂均只显微弱抑制效果,即使采用高浓度;在脲酶活性弱的土壤中,培养6天后,NBPT有超过PPD的趋势,显示出较持久的抑制功能,不同浓度间差异较小。 NBPT和PPD按相同浓度混合后施用比单独施用在供试的三种土壤上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脲酶活性强的土壤更为明显,当浓度超过2%时,浓度间差异减少。NBPT在尿素施前3天施用,也有增强抑制效果的功能,可延长抑制时间1~2天。NBPT和尿素同施后,向淹水土壤通氧以及在NBPT施用前采用强氧化剂双氧水预氧化都能明显地增强抑制效果,延长抑制时间。表明NBPT要有效地抑制脲酶活性,必须在有氧的环境下先转化成含带氧基团的形态,此为NBPT在通气湿润土壤条件下抑制效果好,在淹水条件下抑制效果差的原因。

    1992年02期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1 ]
  • 冷冻奶牛胚胎移植黄牛研究

    吴灿智,徐清华,黄海根,刘林秀

    采用国产试剂、器械超数排卵22头黑白花奶牛,超排成功率72.7%(16/22)。采集胚胎143枚,其中可用胚占70%(100/143),超排母牛采集胚数和可用胚数头均6.5枚和4.5枚,按采得胚母牛计算采集胚数和可用胚数头均8.9枚和6.3枚。胚胎移植经冷冻—解冻后68.2%(30/44)可用,胚胎移植18头同期发情黄牛受体,3头妊娠。其中两头受体双胎6个月时流产,1头受体黄牛产下1头黑白花公犊。

    1992年02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4 ]
  • 蛋鸡杂交配套研究

    李房全,谢金防,吾豪华

    本试验采用S、H、R、W四个品系鸡进行二元、三元杂交配套、其中S系为母系,H、R、W系为父系,设二元杂交组3个;三元杂交组6个;亲本对照组4个。试验鸡采用开放式鸡舍饲养,在中等营养水平下,试验结果为:二元杂交以W×S配套为好,产蛋量为237.64枚、蛋重54.78克;三元配套以H×(W×S)为好,产蛋量240枚、蛋重54.89克。杂种优势明显,蛋的品质优良,经济效益显著,杂交鸡适应性强,可在农村推广应用。

    1992年02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0 ]
  •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穗层及包颈关系的研究

    邵见阳,林姗姗,张祥喜,王立新

    本调查研究分析表明杂交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穗层及包颈有很大的关系,穗层越高,发病率越低。主茎高度低于分蘖,发病率则明显高于后者,在重病田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同一蘖位中,下层穗发病率为上层穗的2.34~4.69倍。包颈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6184/006。江农ⅡA/HR1004两组合株高(简称A.B组合株高)相当,其包颈率B/A=2.36,发病率B/A=3.59;同一穗层中,包颈株的病粒率明显高于不包颈株;如果包颈率较低,包颈对病粒率影响较小。

    1992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0 ]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感染途径及其在稻株内的分布——用液相酶免法研究

    诸葛龙,王公金,谢关林,朱献玳

    本研究应用液相酶免法分析,初步揭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的感染途径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规律。微量病原菌通过诸种感染途径侵染稻株后皆可在体内增殖,并传播到大部分组织器官,但数量上有差异。自然病种播种后,稻种上的病菌可传播到幼芽,根系接种后第七天,整株稻苗上可检测到增殖病菌;至孕穗期,除穗部外所有茎节和叶片均可检测到病菌,在数量上是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叶部接种后第三天,植株地上部有大量增殖病菌,至孕穗期部分病菌传播至穗部和茎杆中,除接种叶和其叶鞘外,植株各部位病菌分布上无明显量的差异。自然病区成熟病株上病菌主要分布在功能叶及叶鞘中,穗下茎、穗部、稻茬以及根系中亦存在少量病菌,病菌分布量由上至下逐渐减少,其余茎节中未发现病菌存在。自然病种的病菌大部份存在于种壳和种皮中,少量存在于种胚中,胚乳中无病菌存在。本研究还证明液相酶联免疫分析是非常有效而又简便的方法,但仍须改进以臻完善。

    1992年02期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2 ]
  • 白背飞虱种群密度效应的研究

    秦厚国,叶正襄,黄荣华,李华

    本研究证明白背飞虱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孵化率平均为86.58%;若虫、成虫期密度效应明显,随着密度增加,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呈幂函数曲线下降。

    1992年02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1 ]
  • 甘蔗长蝽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刘光华,杨志华,封光华,康招顺 ,黄月英

    甘蔗长蝽已从南北移至吉安蔗区的万安、泰和、吉安三县的10个乡镇,北限为吉安县横江镇,即26°45′N,114°48′E。甘蔗长蝽在吉安地区发生不完整3代,以第二代卵在蔗蔸和蔗种及蔗残茎梢上越冬,是翌年主要虫源,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27℃;相对湿度为80%左右,并详细阐明了各虫态历期、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径频次概率拟合及聚集度指标测定,甘蔗长蝽空间分布呈聚集型,且在成虫交尾高峰和高龄若虫阶段有过高聚集现象,抽样方法以“Z’字型为好,最适抽样量为n_(成虫)=27.737/m+3.265;n_(成虫)=22.195/m+10.211。初步确定甘蔗糖份形成期长蝽的防治指标为6~10头/株,其经济充许水平(L)为2%,药剂防治适期为越冬代若虫高峰和第一代成虫高峰,并对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

    1992年02期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0 ]
  • 江西三种危害食用菌的绿色霉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邱贵根,涂寿兰,张诚,胡建平,龙荣娥,余慧勇

    本文报道了江西三种危害食用菌的绿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它们是: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 exFn)。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enum Thom)和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cms(Eidzm)Winter)。

    1992年02期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8 ]
  • 花药培养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

    朱德瑶,丁效华

    本文就杂交水稻花培育种的技术、程序和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花培技术、花粉植株遗传、纯合选优育种和“三系”、“两系”的提纯等,尤其阐述了我国花药培养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特色。

    1992年02期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57 ]
  • 多效唑对大豆根瘤、伤流及内源细胞分裂素类的影响

    李培庆,涂玉琴,陈善坤

    通过大豆栽培小区对比试验证明:多效唑对大豆根系的单株根瘤数、单株根瘤鲜重、单个根瘤鲜重、有效根瘤率均有明显增加,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和根瘤固氮能力。多效唑还促使伤流量增加并使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效价明显提高。因此,根系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向上转运,可产生抗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和器官分化,加强营养调运,延迟叶片衰老,增花增荚等生理效应,从而使大豆植株分枝增多,花荚、籽粒增加,叶片生育期延长,籽粒增重,产量提高。

    1992年02期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4 ]
  • 秋大豆区试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王瑞珍,蔡园毛,王家楠

    通过对我省近年育成的秋大豆新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结果进行丰产性及稳产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品种与年份、地点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它们的互作均达到显著水平。品种8101—011丰产性居首位,而稳产性不够强,可作为特定地区的应用品种。品种矮选05丰产性居第二位,稳定性较好,是一个有希望的推广品种。

    1992年02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4 ]
  • 下载本期数据